返回 征服者在清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章 成功进入高等县级学堂[2/2页]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征服者慢慢适应了学堂的节奏,并逐渐融入了这里的学习氛围。他发现,学堂里不乏来自不同地域和家庭背景的学子,他们的经历和视野各有千秋,正是这种多元化的学子构成了学堂的独特气质。征服者特别欣赏那些出身寒门却勤奋好学的同窗,他们不甘命运的安排,努力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未来。这些人身上的坚韧和拼搏精神,让征服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未来的渴望。

    在这个过程中,征服者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标。起初,他只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为家族争光,但随着学堂的学习与讨论,他的视野逐渐开阔,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开始萌芽。他意识到,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政局动荡,边疆时有战事,百姓生活困苦。而自己所学的儒家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得高分,更应该是为了将来能用这些学问为国分忧、为民解困。学堂的学习让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征服者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窗约好在学堂的后院一起复习功课。后院是一片开阔的庭院,有几株百年古树,树荫下设有石桌石凳,学生们常在这里交流讨论。这一天,他们围绕《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认为,民生安定是治国的根本,只有使百姓富足,国家才会稳固;也有人认为,君权至高无上,所有的政策都应以巩固皇权为目的。征服者在倾听其他人的观点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清朝当前的问题恰恰在于官僚系统腐败、政策失当,如果能将儒家思想中“仁政”的理念真正落实,或许能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

    经过这场辩论,征服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答案,而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解决之道。他意识到,未来的仕途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向教师请教,并经常与其他学子进行交流和切磋。

    学堂内的活跃氛围让征服者充满斗志。他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不仅在于其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改变现状。他对未来不再仅仅是抱有期待,而是明确了方向,并坚定了实现目标的决心。征服者深知,这只是他漫长旅途的起点,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他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初次课堂,征服者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学堂的教室宽敞明亮,墙壁上挂着儒家圣人的画像和历代名人的书法作品,象征着求学者对圣贤之道的追求。征服者坐在靠前的座位上,周围是来自各地的学子,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此刻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汲取更多知识,争取更高的前途。

    这堂课的主讲教师是一位年长的儒学大师,满头白发,衣冠整齐,举止间透着一种威严的气质。他站在讲台上,缓缓展开了对《论语》的讲解,并将其与当下清朝的时事政治相结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老师说道:“古人云:‘仁者爱人,但现今朝堂之上,贪官污吏横行,如何能做到以仁治国?各位年轻学子若将来能身居要职,当如何履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责呢?”

    这个问题让教室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有人高声回答:“施行仁政,当以民为本,正如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另一位学子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当下之所以有乱象,是因为没有严明的律法约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和法律的威慑力。征服者仔细聆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心中暗自思索这些见解的合理性。

    在教师的鼓励下,征服者也站起来发言。他以自己在军旅中的见闻为例,提到了边疆地区的困苦百姓,指出了那些偏远地方的赋税沉重和军需匮乏,百姓因战乱四散而生活艰难。他说:“如果朝廷能够减轻赋税,改善军政体制,兴修水利,或许可以缓解边疆的动荡,真正做到安民。”征服者的发言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人点点头,对他说:“你的见解很独到,能够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这正是我们求学的目的。学问不仅仅在书本里,而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

    课后,同学们纷纷聚拢到征服者身边,与他讨论刚刚的发言。有人赞同他的观点,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确实是当务之急;也有人则提出了质疑,认为边疆的动荡不仅仅是因为政策问题,还有地理和外族入侵的因素。征服者虚心接受不同的意见,他明白,这里不是战场,不能靠武力取胜,而是需要以理服人。

第9章 成功进入高等县级学堂[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