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征服者在清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章 为官当官[2/2页]

    征服者诚恳地答道:“皇上所虑甚是,臣亦有所察觉。臣愿竭尽所能,随时听从圣意,为国效劳。”

    康熙微微颔首,随后话锋一转,问道:“你曾在南方宣讲之事,朕有所耳闻,颇为民众称道。朕想听听你如何看待民心与改革之间的关系。”这问题并不轻松,甚至带着一丝试探。征服者心中明白康熙的用意,稍作思考后答道:

    “皇上,臣认为民心乃国之根本。改革若得民心所向,才会有持久之效。若仅依靠朝廷之威力推行,而百姓对此不解其意,恐怕长久以往会失去民心之拥护。臣于南方宣讲时,深感百姓对朝廷政策的期许和对改善生活的渴望,惟有使他们明白改革之利,方能得其衷心。”

    康熙沉思片刻,似乎对征服者的回答颇为满意。他叹道:“朕也曾亲身感民情,深知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次你所行之事,确实给朕不少启发。你且多加留意,权贵之力虽深不可测,但民心所向却能撼动一切。”这番话里透出康熙的深意,征服者深感圣意,心中对未来充满斗志与责任感。

    接下来的日子里,征服者继续深入了解京城的局势。他发现,表面上安静的朝堂实际上暗潮涌动,特别是几个世家大族,已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他们在地方上根深蒂固,掌控着大量资源,甚至有部分势力已渗透到军中。这种势力的存在,不仅让康熙的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也让征服者对改革的前景产生了更多思考。

    在这段时间,女教师一直陪伴在他身旁,给予他鼓励与支持。女教师虽对朝堂之事不甚了解,但她的智慧与冷静总能给征服者带来新的启发。一次夜谈中,女教师对征服者说:“你身为朝廷命官,手中执掌权柄,既要得民心,又须防权贵。正如康熙帝所言,权力与民心相互制约,二者缺一不可。你的改革,倘若失去民心,将会遭遇更大的反弹。”

    征服者听后感慨不已,深感女教师的见解独到。于是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不仅在京城内部逐渐拉拢支持改革的官员,同时加紧推动与民众的沟通。他还秘密邀请了一些支持改革的文人和民间领袖,商讨如何让改革政策更加贴近百姓的需求,以进一步凝聚民心。

    就在此时,朝堂中开始流传出一些关于征服者的谣言。有人称他“挟民以自重”,有人则暗指他意图通过改革收买民心,试图在朝中立足。这些谣言迅速传播,引得不少大臣纷纷议论,甚至有人在康熙面前进言,质疑征服者的真实用意。

    康熙对此没有立即表态,但他心中也开始重新审视征服者的行动。征服者意识到这些流言可能源自反对派的操控,他们意图通过抹黑自己来削弱改革的影响力。面对这些流言,他并未急于辩解,而是以沉默回应。同时,他更加低调地推行自己的计划,不再刻意宣传自己的功绩,而是让民间的文人和地方官员逐渐承担起改革的宣传重任。

    这段低调行事的日子,让朝中关于他的议论渐渐平息,但也让征服者更加清晰地看到权力斗争的残酷。他愈发意识到,改革不仅仅是民生问题,背后更是权力的争夺。在这种格局之下,任何激进的行动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后果,甚至让改革彻底夭折。

    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征服者开始积极组建自己的情报网,以便随时掌握反对派的动向。他选拔了一批忠诚可靠的属下,秘密部署在朝中和地方,既用于搜集情报,也用于在关键时刻进行反击。他深知,唯有未雨绸缪,方能在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康熙渐渐观察到征服者的冷静与忍耐,也逐渐对他生出更多信任。一次朝议过后,康熙悄然召见了他,微笑着说道:“朕深知你所受之难,也知权贵之力非一日可除。然朕心中早有一策,你且随时听候圣旨,待时机成熟时,你自会得朕之助。”

    征服者听闻此言,心中一振。他明白,康熙已下定决心,要在未来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彻底整顿朝堂。然而,在这场博弈之中,康熙需要等待一个契机,一个能够彻底打破现有格局的机会。征服者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此期间尽全力为康熙的计划做好准备。

第36章 为官当官[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