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2章 揭竿而起[2/2页]

    三、土地兼并严重。

    造成蜀川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在后蜀时期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凸显,这个事三言两语很难说得清楚。宋朝开始统治这块地方后由于既得利益集团趁乱开始大量兼并土地且政府官员对此的不作为,到了赵光义统治的中后期,蜀川的土地兼并现象发展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在蜀川境内有地的主户和没地的客户(佃户)其所占人数的比例最变态的数值是一比九,很多地方也是达到了一比八或一比七。综合下来,整个蜀川的农业人口当中有七成以上的人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客户。这些人不但没有地,而且每年还要按时向朝廷缴税,另外还有地方官和大地主们给他们摊派到头上的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何为民不聊生?此即是也!

    四、官员无道。

    宋朝派往成都的第一任知府正是前文提到的吕端的哥哥吕余庆,他以参知政事(副总理)的官衔兼任成都知府,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独一份地存在。鉴于这个成都知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搜刮蜀地的钱财,所以前后到成都担任知府的宋朝官员都不怎么讨当地人的喜欢。至于善政,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尽办法为增税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然后正大光明地去搜刮地皮,如此你哪里还会有什么善政可言?

    王小波起义时成都的知府是吴元载,但这人其实算得上是一个背锅侠,因为此时他才刚上任一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他显然不可能把蜀地搞得天怒人怨。他的前任、宋朝的右谏议大夫许骧在被调回开封之时曾经对赵光义建议道:“蜀川现在尽管表面上很平静,但蜀人性情懒散且不怎么好管教,所以还请陛下选择一个为人忠厚的官员去管理蜀地,如此方可让蜀地长治久安。”

    赵光义最后几经斟酌选了这个吴元载去成都当知府,但此人哪是什么仁德忠厚之人,即使真的是忠厚那也不过只是在皇帝面前忠厚而已。恕我直言,此人堪称一个不进油盐且严苛死板的老顽固,他到了成都之后在蜀地实行严刑峻法,民众即使犯了小过也要被严厉惩处,除此之外,他还严禁民众“游宴行乐”。对于这块土地上历来就喜欢享受和玩乐的蜀人来说,这简直就是要了他们的命,这就好像如今你要让四川人不许游山玩水、不许打麻将吃火锅,这哪还是四川人过的生活?如此一来,宋朝把蜀地的一众小资们也给得罪了。

    五、天灾。

    前面说到过淳化年间宋朝连续数年发生了旱灾,这让赵光义甚至都有了要自焚以谢天下的念头,而这场旱灾同样也波及到了蜀地。可是,不管旱灾有多么严重,这国家的赋税却是一点也没少。关键问题就在这儿,除了朝廷的赋税,地主和地方官吏另外又加派的各种苛捐杂税也是不能拖欠。你说我现在连饭都吃不起了,可你还要我给你纳粮缴税,你这不是纯粹要把我逼向绝路和死路吗?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这句话用来形容此时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蜀川贫苦百姓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客观地说,蜀川处在社会矛盾如此尖锐的环境下,王小波的起义是必然的。即使没有他王小波站出来挑旗,也会有张小波或李小波跳出来,即使不是茶农打响的第一枪,也会有某个不甘饥饿而死的佃户站出来扯起反旗。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

第92章 揭竿而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