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3章 魔怔附体[2/2页]

    相对而言,党项境内本来农业灌溉区就小,也就夏州和灵州算是产粮区,这大旱来袭自然会导致粮食欠收,本来就没什么储粮的李德明就此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他或许不至于挨饿,可他治下的民众这时候需要他解决生存问题,这事要是搞不好那同样会引发民乱,这可是连赵恒和他的大臣们都为此而惊恐的事情。那怎么办呢?李德明这时候再又想到了自己的主子——他那伟大而仁慈的皇帝陛下赵恒。

    也就是在赵恒去年下令全国禁止屠宰牲口以备封禅的时候,李德明派人到开封来向赵恒求救,他直接狮子大开口向赵恒索要一百万斛粮食。朝廷的文官大佬们对此是怒不可遏,但他们的应对措施却是相当“强硬”:请陛下狠狠地把李德明骂一回。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的简单。

    李德明这样做明显有试探的意味,这就像一个两眼饿得直冒绿光的强盗把刀藏在背后问一个富户要粮食,而此时这个富户的回应就显得极其重要。你要是颤颤巍巍地马上就给东西,那样可就会坏事,对方不但不会感激你,反而很有可能会变本加厉地继续勒索。如果你的反应是沉默,那对方可能就会明抢,为了生存就连一个善类都会兽性爆发,强盗自然就更不用提。

    就在宋朝的君臣们为此而头疼不已的时候,宰相王旦站了出来:“陛下,你就对李德明说,我们已经在开封为他准备好了一百万斛粮食,但这粮食我们不会派人给他送过去,如果他真的想要就自己派人来取!”

    对于李德明的挑衅行为,王旦的这番言辞无疑是向他宣告宋朝已经做好了要跟他开战的准备。消息传回李德明的耳里,他随即变成了被霜打过的茄子。他本来想吓唬和勒索一下宋朝,可谁曾想那边竟然有不怕开战的狠角色,而且那人还是能够决定宋朝国策的当朝宰相。

    李德明最后只好感慨道:“哎!看来朝廷那边还是有能人呐!咱们还是自己把裤腰带给勒紧一点吧!”

    李德明这裤腰带一勒就是大半年,等到来年的四月,勉强经受住了旱灾考验的他再次燃起了对甘州的欲火,他派遣自己父亲留给他的辅政大臣张浦率领两万精甲骑兵再次去攻打甘州。回鹘人依然是据城而守,张浦在城下攻了十来天却毫无进展,等到党项人这边士气尽堕,回鹘可汗夜落纥下令城内的大军在一天夜间突然出城猛扑党项人的营地。张浦也算是一个战场上的老江湖了,可他同样犯了轻敌的毛病——就如当年宋朝也没把李继迁放在眼里一样,这一天晚上回鹘人将毫无防备的党项人杀得是大败而逃。

    眼瞅着党项和回鹘杀得你死我活,赵恒却乐得个坐山观虎斗,他不但没有斥责李德明也没有从中劝和,或许他就等着看双方两败俱伤从而坐收渔翁之利。可是,他就没有想过有一天党项人吃掉河西之地会转过头来把刀砍向他的大宋朝。

    诚然,后来的西夏国是在赵光义的手里发迹并一步步壮大起来的,但真正让西夏有了立国之本的却是赵恒。如果赵光义没有辽国的牵制,那么这历史上会不会有西夏国绝对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历史给了赵恒机会去彻底解决这个日后宋朝的心腹大患,可他选择了放弃。要和平、要安定,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他的这些理由是那么的光辉灿烂照耀古今,但他这样做倒是让自己的日子舒坦了,后果却是遗祸子孙,也包括他的无数后世子民。

    从这一点上来说,与其说赵恒对李德明的妥协是在为民谋福祉,倒不如说是他在为自己谋福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明太祖,甚至包括赵恒的父辈太祖和太宗皇帝,这些人在位之时无一不是想着要给后世子孙和百姓尽可能地扫平隐患,而赵恒呢?他选择了掩耳盗铃,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把问题和麻烦留给他的后代。如同澶渊之盟时他所说的那样:“如果辽国将来毁约,后世必有能够?I卫我大宋江山之人出现。”

    恕我直言,前有勇武超群且强悍善战的赵匡胤,后有凶狠诡谲且心狠手辣的赵光义,这老赵家怎么到了赵恒这里就基因突变成了好好先生了?

    漫不经心地看完了李德明在甘州被回鹘人痛扁一顿的战报,赵恒面色阴郁地开始独自发呆。他倒不是在为李德明的上蹿下跳而犯愁,而是他现在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抉择。反复权衡之后,他终于还是拍案而起,随即他顶住朝廷内外的重重压力下达了一道诏令:命三司使丁谓、翰林学士李宗谔同为修昭应宫使,即日起开始在皇城西北角的天波门外修建一座堪称有史以来最为宏伟的道观——玉清昭应宫!喜欢北宋帝国兴亡史请大家收藏:

第73章 魔怔附体[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