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0章 一意孤行[1/2页]

    在讲述赵恒准备兴师动众地再次拜神之前,我们这里还得说点在这之前所发生的与此相关以及不太相关的一些事。

    在这个公元1010年,对于赵恒先是封禅泰山后又下令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两件事,一些朝廷官员表达了极为不满的情绪。如之前所言,尽管赵恒的宰辅大臣们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被他给成功地绑架到了拜神运动的这辆马车上,但举国如此之多的官员和士大夫不可能人人都在歌功颂德。任何一个民族哪怕她再怎么弱小,可当她遭遇危机或是其行进的路线偏离了正常轨道之时都有敢于为其献身的勇士出现。当然,这种献身未必是抛头颅和洒热血。

    这一年里首先站出来指责赵恒的是一位朝廷元老,此人正是曾经的宰相、此时的尚书右仆射张齐贤。赵恒搞出的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他忍了,封禅泰山的事他也忍了,毕竟这些事对国本的伤害性有限,可修建玉清昭应宫却突破了他的忍耐极限。即使如此,张齐贤在上疏言事之时仍然在字里行间表达得很委婉,他只是说在玉清昭应宫里把那些所谓的福瑞和祥瑞事件给画在墙上实在是有损谦德之心且有违天意,毕竟天机不可泄露,皇上你这样做有点不合适。

    张齐贤这话非常的委婉,他以为赵恒是响鼓不用重锤,可他哪里知道赵恒这时候的脸皮对于这种不痛不痒的话连一阵耳边风都算不上。见赵恒不为所动,张齐贤最后只得扔下这张老脸直接把话给挑明了:“陛下,我其实就是想说你下令修建的那个道观既劳民又伤财,你赶快下诏停了吧!”

    让张齐贤气得吐血的是,赵恒对此装作什么也没听见,不死心的张齐贤再又先后数次上疏请求停建,但结果都是一样——石沉大海,甚至是连个回音都没有。这个当初在赵匡胤和赵光义面前都敢疾言厉色的老头儿就此也来了倔脾气,你赵恒既然装聋作哑,那我就不停地给你碎碎念,最后赵恒终于是烦死了这个老头子。随即,一道诏令颁下:尚书右仆射张齐贤出判孟州,即日起离京赴任。

    张齐贤“倒下”了,另一个人很快又扑了上去。太常博士石待问针对国家当前的局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向赵恒呈上“时务策”十余条,其中之一提到了辽国,里面是这样说的:“辽国人不可信,耶律隆绪如果不是当年与我朝签订了盟约,那么他现在的皇位早就是他弟弟耶律隆庆的了。如今,为了防止我朝成为耶律隆绪急于立威的牺牲品,请求陛下选将练兵以备不时之变。太宗皇帝以前用了好多太监去监军从而导致前方将帅的权力被严重限制继而导致我军屡次败北,希望陛下能够引以为鉴。”

    赵恒对这份上疏自然是极度不爽,可他单独就咬住了“赵光义在军事上重用太监”这一条将石待问给治了罪。据说宋朝皇帝的祖宗家训有一条是不杀上疏言事者,但这也给了赵恒钻空子的余地:我不杀他,我贬他总没有问题吧!

    赵恒还颇为义正辞严地向宰辅重臣解释了他这样做的理由:“身为臣子上疏指陈时政积弊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此无可厚非。如果石待问只是说朕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即便他说错了,可朕也不会怪罪,可他竟然在朕的面前诋毁太宗皇帝立下的祖宗家规,而且还把当年我大宋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先帝,这就让朕忍无可忍了!所以,这一次朕绝不能宽恕他!”

    赵恒先是派翰林学士李宗谔前去把石待问给斥责了一番,然后将其贬为滁州团练副使且不得佥署州事。这基本上就相当于是把石待问当成了一个政治犯给看管起来了,可赵恒贬石待问真的是因为这件事吗?其实,石待问早就上了赵恒的黑名单,这一次不过就是他点燃了导火索而已,而根源还是在玉清昭应宫上面。石待问在这之前也上疏反对过修建玉清昭应宫,而且他在里面所说的一句话可谓是狠狠地抽了赵恒一记响亮的耳光:“陛下,那些拍你马屁的大臣以及那些奸佞小人都说你的功绩远胜尧舜禹汤,但在微臣看来,别说是尧舜禹汤,你比起唐太宗都差得很远呐!”

    赵恒在惩处石待问的时候说过,下面的官员可以指责他,而他都会不予计较,这并非是他在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事实。作为皇帝尤其是宋朝的皇帝,你就必须得脸皮够厚,要不然迟早积郁成疾甚至英年早逝,因为这宋朝的官儿可是比明朝的官儿还要敢说话,反正说了也不会挨板子却同样可以青史留名。

    相比石待问在一阵马屁和阿谀奉承之声中给赵恒泼的这一盆冷水,下面这个人的行为可谓是在拿鞭子抽打赵恒,但赵恒确实做到了如他所说的不会因言己而加罪于言事者,此人正是龙图阁待制孙?](shì)。

    早在天书事件刚刚发生时,孙?]就曾经当面顶过赵恒。当时面对赵恒于光天化日之下喜形于色地睁眼说鬼话,他对赵恒说道:“陛下,请恕臣愚钝,我之前实在是不知道也没听说过这老天爷竟然会说话,而且还会写字!”

    赵恒心里不悦但脸上还是得笑着,而且他也知道这人敢说这种话足以证明此人是一个正臣,而他无疑也不是一个昏君。孙?]这话尽管不是他想听的,但这反而让他对孙?]多了几分敬重。

第80章 一意孤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