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1章 休养生息[1/2页]

    赵恒祭祀汾阴的大典与封禅泰山之礼其前后过程几乎是一次完整的复制与粘贴。先是河中府的官员和百姓联名上疏请求赵恒去汾阴祭祀后土,然后是京城的各界人士总计三万余人前后三次请求赵恒去祭祀汾阴,而赵恒在“被逼无奈”之下于公元1010年8月正式下诏自己将在来年春天率领文武大臣和千军万马前去汾阴祭祀后土祠。随后,赵恒就派遣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和翰林学士李宗谔前去汾阴为自己打前站,随后他再又命翰林院的官员制定祭祀汾阴的各种礼仪。总之,一切事宜都与封禅泰山的过程别无二致。

    公元1011年1月23日,赵恒留下向敏中留守京城负责监国,而他则率众出开封前往汾阴祭地,一行人旌旗招展且鼓乐齐鸣地过洛阳、出潼关、渡渭河于这年的二月十七日在汾阴完成了此次的祭地大典。在这之后,赵恒下令大赦天下并颁布各种封赏令,一切亦如他封禅泰山之后的所为。

    在返回开封的路上,赵恒又在洛阳府停留了数日并借机再次去北宋皇陵祭拜了一番他的列祖列宗。赵恒如此阵仗和架势完全就是一副御驾亲征并得胜而归的模样,也不知道赵光义泉下有知的话究竟会如何看待他的这个儿子的这一番所作所为,但至少赵恒觉得自己很是骄傲和自豪。

    祭拜完皇陵,赵恒再一次地去拜访了帝国的元老重臣吕蒙正并向其问及他的几个儿子里谁今后可以堪当大用,此时很快就将撒手人寰的吕蒙正的回答很是出乎赵恒的意料:“

    臣之子皆豚犬耳,臣有一侄,名夷简,宰相才也。”

    吕夷简,这位未来的宋朝大宰相此时只是宋朝众多地方官里的普通一员。此时已经三十三的他早在十年前就已经科考及第,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是因为此次他的叔父吕蒙正在赵恒面前的极力举荐,那么他未必就能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帝国宰相的宝座。当然,吕夷简在后来也没有辜负他的叔父对他的这份期望,他也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的叔父的确对他没有看走眼。也正是因为吕蒙正的这番举荐,赵恒在回到开封后便把吕夷简的名字写在屏风上以便时常提醒自己要特别留意这个年轻人。

    离开洛阳,赵恒在返回开封的路上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辽国的大丞相韩德让死了,享年七十一岁。当然,这件事或许耶律隆绪会比赵恒更“高兴”。

    辽国那边送走了他们的大丞相韩德让,这也让耶律隆绪彻底地掌握了辽国的军政大权,而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耶律隆绪的精力大多都放在了高丽的身上。这倒不是说耶律隆绪打高丽打上了瘾,而是两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

    高丽国王王询为了平息耶律隆绪的怒火特意派遣使臣前去请罪,但耶律隆绪却要王询亲自来向他赔罪。王询哪里敢去,他像当年的李煜一样谎称自己有病不能远行,这自然让耶律隆绪大怒。他随即再又发动大军前去攻取高丽设在鸭绿江畔的兴化、通州、龙州、铁州、郭州、龟州六城,两国由此再度兵戎相见。

    那边韩德让刚走,宋朝这边也送走了他们的一位朝廷元老。公元1011年4月,刚从汾阴回到开封的赵恒收到了一个噩耗:前宰相、许国公吕蒙正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七岁,赵恒下令追赠其为中书令并赐谥号“文穆”。

    相比于韩德让的死,吕蒙正的离世对宋朝国政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毕竟他早已离开权力中心多年。此事对于赵恒而言也同样如此,以王旦为首的宋朝权力高层这时候正紧密地团结在他的身边,他们通力合作搞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封建迷信活动,这日子相比耶律隆绪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收拾高丽可是要舒服太多。

    正当赵恒寻思着接下来该如何把自己的拜神事业做大做强之时,一盆冷水的突然泼下把他浇得那叫一个透心凉。

    前有封禅泰山以及其后对官员和百姓的各种封赏和犒赏,后有修建玉清昭应宫对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现在又是祭祀汾阴的各种花销。赵恒连续的大手笔让此前在他面前自信满满的帝国财政大管家三司使丁谓也变得心虚甚至害怕起来,他跑去当面给赵恒哭穷,他说自己现在的压力很大,如果皇帝陛下要继续大规模地搞拜神运动,那么他将无力在财力上提供任何支持。

    一直以为自己永远不会为钱财而发愁的赵恒听闻此言不免大惊失色。身为领导,赵恒毫不意外地犯了此类人的一个通病——甩锅!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应该为眼下的财政危机而承担责任,而是在第一时间去怪罪于他人。

第81章 休养生息[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